苏超崛起中超困局:联赛美誉度与商业价值的较量

發表於 2025/09/28

在中国足球的广阔天地里,此刻正上演着一出引人深思的商业剧,其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巨头,而是一方崛起的新秀与一位步履维艰的老牌劲旅。这是一场关于品牌声誉、营销策略与信任基石的较量,故事的两端,分别是炙手可热的苏超联赛,以及面临严峻挑战的顶级职业联赛——中超。

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突如其来的绿茵奇迹——苏超联赛。仅仅是开赛四轮,这个原本定位为地区级别的业余赛事,便像池塘里被投入面包屑的锦鲤一般,吸引了无数赞助商的蜂拥而至。其商业版图在极短时间内从最初的6家赞助商,疯狂扩张至19家,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饱和状态。这不禁让人好奇,究竟是何种魔力,让一个新生联赛拥有如此强大的商业吸金力?

数据显示,苏超联赛目前可获得的总赞助收入已然逼近5000万元人民币。其中,总冠名商江苏银行从一开始便慷慨解囊约800万元。而后来者如京东、海澜之家、理想汽车、肯德基、途虎养车、伊利等一众知名品牌,则以约300万元的费用入局,期限直抵赛季末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赞助并非全然是现金,部分以VIK(现金等价物或实物)的形式支付,例如某个官方赞助商提供了100万元的产品与200万元的现金。这种灵活的合作模式,无疑降低了商家参与的门槛。

苏超的成功并非偶然。它被业界誉为中国足球界的“网红”——一个自带流量、话题性十足的现象级IP。对于渴望迅速触达消费者、获取市场曝光的品牌而言,赞助苏超无疑是一种“短平快”的理想选择。投入相对较少,却能获得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。商家对赛事IP的认可度极高,加之其独特的“网红效应”,使得苏超成为了当下商业赞助领域的新宠。甚至连联赛的参赛队伍也从中受益,例如淘宝闪购以每年约300万元的金额冠名了常州队,这在业余联赛中实属罕见。

然而,当我们将镜头转向中国足球的最高殿堂——中超联赛时,画面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。作为国内最顶级的职业足球赛事,中超本应是商业巨头趋之若鹜的黄金平台,但现实却是,其赞助商总数仅为8家。这份名单上不乏重量级品牌,如冠名商华润饮料,官方战略合作伙伴耐克、咪咕,以及联想集团、EA sports、青岛啤酒等官方合作伙伴,还有雪佛兰润滑油、锅圈食汇等官方赞助商。

从单笔赞助金额来看,中超的数字无疑是“顶级”的。据懒熊体育披露,中超联赛的冠名价格起步便是令人咋舌的1亿元人民币。次一级的官方合作伙伴,其费用介于5000万至1亿元之间。即便是第三级别的官方赞助商,每年的投入也高达约2000万元。至于中超球队的冠名和胸前广告,根据俱乐部影响力的差异,价格也从1500万到5000万元不等。无疑,与苏超相比,中超单笔赞助的“含金量”要高出数倍,这是苏超目前难以望其项背的。

那么,问题来了:为何拥有全国性影响力、巨额赞助价格的中超,赞助商数量却如此稀少,甚至不及一个地区业余联赛的零头?

答案并非简单地归结于高昂的赞助费。真正的症结在于联赛长期以来饱受“假赌黑”等丑闻的困扰,其美誉度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。足球的魅力在于其纯粹与激情,一旦沾染上舞弊、操纵比赛的阴影,便会严重侵蚀其公信力。对于任何一个注重品牌形象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商家而言,与一个形象受损、争议缠身的联赛合作,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风险。即便中超拥有庞大的社会关注度,其深陷泥潭的声誉,也足以让众多潜在赞助商望而却步,宁愿选择观望,甚至转向其他更“干净”的营销平台。

这种鲜明的对比,给中超联赛敲响了警钟。苏超的成功,无疑是对中超一次深刻的启示。一个地区业余联赛,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相对清洁的形象,在商业拓展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速度和潜力,这是中超在当前状态下所不具备的。

对于中超而言,摆脱当前的困境,提升自身形象已是迫在眉睫、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。这不仅需要管理层壮士断腕的决心,彻底清除“假赌黑”的毒瘤,重建联赛的公平与公正,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积极行动,向社会、向赞助商证明其改革的决心和成效。只有当联赛的公信力得以恢复,其作为顶级IP的真正商业价值才能被重新激活。

此外,中超或许也应该从苏超的灵活策略中汲取经验。长久以来,中超似乎习惯于追求高额、排他性的“大赞助商”模式,这无疑为许多中小品牌设置了过高的进入壁垒。文章指出,中超联赛管理部门在2024赛季前曾有过引入千万级别的小赞助商的设想,但最终却不了了之。或许,放下身段,学习苏超那样,引入更多层级、更具弹性的赞助模式,吸纳不同规模、不同预算的商家,既能有效扩充赞助商池,也能为联赛注入更多元的商业活力。

苏超与中超的故事,不仅仅是两场足球联赛的商业对比,更折射出当代体育营销和品牌建设的核心逻辑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声誉与信任比金钱更珍贵。一个纯粹、充满活力的联赛,即使规模不大,也能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商业目光;而一个身居高位却声名狼藉的联赛,即便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,也可能因为诚信的缺失而寸步难行。中超的未来,将取决于它能否正视并解决核心问题,能否在商业与体育道德之间,找到那条至关重要的平衡之路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