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健翔痛批中国足球积弊呼吁彻底变革
在东亚杯中国队与中国香港的对决前夕,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赛前的紧张,更是一种深沉而普遍的疲惫感。当资深体育评论员黄健翔以一篇檄文般的长评,剖开了中国足球这块“伤疤”,他所揭示的,远超一场无关痛痒的比赛胜负,直指这片绿茵场下根深蒂固的病灶。
他语出惊人,却又字字珠玑地指出,如今的中国足球,早已跌入谷底,胜负之于它,已然如同大海捞针般无足轻重。那句“裤衩早就没了,还怪不捂着么?”的辛辣反问,道出了无数球迷心中那份麻木的绝望。曾几何时,一场0-7的惨败足以掀起滔天巨浪,而今,惊雷过后,却是一片令人心寒的波澜不惊。似乎所有人都已习惯了失败,习惯了无人为此负责的沉默。这不再仅仅是技不如人,而是一种集体心态的崩塌,一种对失败的“脱敏”。
这份溃烂的根源,黄健翔一针见血地指出,在于我们足球生态圈内那条扭曲的“责任链”:只对上负责,不对下负责。 在这个体系中,无论身居何位,只要能执行上级的指令,即便最终结果差强人意,甚至贻笑大方,也无需承担任何实质性的后果。这是一种何等讽刺的“免责声明”!它有效地扼杀了创新,窒息了担当,让真正的专业意见被淹没在指令的洪流之中。回望过往,从世预赛的关键节点上对优秀教练的“弃之可惜”,到不惜代价归化球员却又“买椟还珠”式地忽视外籍教练的运用,这些本可能改变命运的战略选择,最终都化作了沉重的遗憾。每一次的南辕北辙,每一次的决策失误,都像一记重锤,砸碎了球迷的希望,却从未砸开问责的大门。
更令人愤慨的是,当大厦将倾,总有人急于寻找替罪羊。黄健翔对此提出了最直接的批判:将一场比赛的输赢,甚至是中国足球整体的颓势,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场上拼搏的球员,无疑是“丢了江山怪罪将士不赴死”的拙劣把戏。 这不仅是对球员个体的不公,更是对高层决策者昏聩颟顸的巧妙回避。足球,是一项体系的运动,而非少数人的独角戏。当上层建筑摇摇欲坠,指望基层将士力挽狂澜,本身就是一种傲慢与无知。我们真的拥有那份确保胜利的水平和实力吗?这样的反问,直指中国足球根基的脆弱。
面对如此困境,黄健翔呼吁,不如彻底放下对短期胜负的执念,回归足球最纯粹的本质:着眼未来,重塑根基。 他提出,十八强赛出局后,每一次的集训、每一场的比赛,都应该成为为未来蓄力的平台。那些几年后仍能在场上驰骋的年轻面孔,才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经验的宝贵财富。与其让那些行将退役或已无发展空间的球员占据难得的锻炼机会,不如大胆启用新人,让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磨砺成长。中国足球如今已无“既要又要”的资本,唯有聚焦长远,才能觅得一线生机。
因此,对于未来中国队的比赛结果,黄健翔表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,甚至是略带悲壮的超脱。他坦言,他当然希望国足能赢,但以目前的环境与状态,输给任何对手,都已不觉意外。他那句“真的输干净了也好”,并非彻底的绝望,反而透着一丝破釜沉舟的决绝——或许,只有当一切被彻底清零,当所有的遮羞布都被扯下,当痛苦达到顶点,中国足球才有可能真正触底反弹,迎来那凤凰涅槃的契机。这不只是一位评论员的感慨,更是千万球迷心底深处,对变革最急切而无奈的期盼。